[167](明)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因此全部问题在于确定民主的真正意义。三基本范式仅仅是初步的探索,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解读和研究仍将处在进行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思想和学理支撑。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世界人权发展指明了人间正道,让各国人民都能有平等机会参与人权建设、人权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权事业共同体。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199] 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阻碍实现司法公正、增强司法能力、树立司法权威、提高司法公信的突出问题,遵循权责统一、权力制约、公开公正、尊重程序的司法权运行规律,抓住完善司法制度、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牛鼻子,即以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为目标的司法责任制。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
[135]他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内在需要,有助于用道德涵养法律,用德治润泽法治,可以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法治更加深入人心。(八)建设法治社会,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提出了法治社会的概念。
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依据。中国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填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空白,结束了我国法律体系无法典的历史,是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的重大成果。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文化工程,有助于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19]《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人民日报》2018年3月8日,第1版。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催生了新时代的法治改革,为法治改革确立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拨动了行动指针。[206]2017年,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建设平安中国。

[73]习近平:《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2014年12月26日),载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30页。[54]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求是》2015年第1期,第5页。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国。习近平同志深刻论述了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理论基础、现实依据和实践需要,指出:无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依法治国既是重要内容,又是重要保障。
加大对技术专利、数字版权、数字内容产品及个人隐私等的保护力度,加快新兴领域和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主导作用,优化科技创新法治环境。[3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四要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在近百年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同时,在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背景下,更加注重培养通晓国际法律规则、敢于开展对外法律斗争、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222] 建设法治工作队伍,首先要把法治专门队伍建设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应该是保证法律严格实施,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一方面,要推进前沿领域的依法治理,围绕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医疗诊断、自动驾驶、无人机、服务机器人等领域,加快推进相关立法工作。
[150] 3.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1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求是》2014年第21期,第6页。基于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的理论旨趣和学术动因,本文尝试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三大板块,即法治的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理论、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观点。[190]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5年2月2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28页。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政党是政治力量的代表,国家政权掌握在执政党手中,执政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政策深刻影响着法律制度、法治体系及其运行。注重法律的教育功能,主张以法为教,既禁暴惩奸又弘风阐化。
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明确对失德行为的惩戒措施。[81]我们不能脱离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等方面的条件和因素,而盲目地提出这样或那样的理想图景。
法治是国家强盛的标志,是走向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形成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让创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新政权新制度。在这个关键时刻,习近平同志审时度势,及时提出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221]使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坚定不移依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尊严、发展等核心利益,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在法治实施当中,首要的是宪法实施。[225]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上的讲话》(2015年2月2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20页。[116]习近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2月24日),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5页。[104]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5日),《人民日报》2014年9月6日,第2版。
而在现代社会,法治与人治的对立集中表现为法大还是权大,是法律说了算还是权力说了算。世界范围内的法治现代化肇始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理性文化极大地推动了欧洲法治的现代化进程。
不习法理,无以效职,[86]匠万物者以绳墨为准,驭大国者以法理为本。习近平同志指出: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
[5]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173]因此,法律实施各环节均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增进人民利益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确保改革成果公平分享为价值取向,以赢得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自觉自愿的支持。
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方法,以史为鉴、察古知今,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支持司法,确保司法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保证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是根本保障。领导干部要做依法治军带头人,自觉培养法治思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按规则正确用权、谨慎用权、干净用权。
法治中国以其无可比拟的包容性、凝聚力、感召力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具有统领性的概念之一。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法学理论体系和法治话语体系,做中国法学的创造者、世界法学的贡献者。
[58]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法治、反对人治,对宪法法律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带头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照法定权限、规则、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心中高悬法纪明镜、手中紧握法纪戒尺,知晓为官做事尺度。
[60]哲欣:《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浙江日报》2006年5月19日,第1版。4.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